IMG_1265.jpg Mural art by Troy Lovegates (a.k.a. OTHER) on Boulevard St. Laurent.

旅行,一個人的好處是不需要為自己的失誤或任性對誰感到抱歉,抵抗寂寞的方法,則是選擇一個冷色調的都會型目的地,像變色龍一般、方便自己融入熙來人往的人流,暫時性地減輕一個人的感受還有助於化解迷失感。加拿大的蒙特婁尚能夠滿足此時的我一種嚮往eccentric的心理需求,北美的/法語的/少數的/抵抗中央的/沒落的,這些元素各種搭配組合都聽來令人困惑又好奇。

 

但說穿了,或許只是這時候的我急需法語營造的國外魔幻感受罷了。就像1920年代禁酒令時期的美國觀光客一樣,像候鳥般地往北遷徙,過了美加邊境還得再前進 一個多小時,只為了尋找傳說中聖凱薩琳街上聲色音樂與酒精匯聚而成的棲息地。「感覺就像在巴黎一樣」,法文本身成了這個城市最好的佐料賣點。我從錯綜複雜、連綿數公里的地下購物城走出地面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在這條曾經酒池肉林的街道上,但眼前所及已經不是霓虹燈夜總會連綿不絕的景象了。這個全盛時期由近千家的舞廳與酒吧撐起的不夜城,現在依舊絡繹不絕,在地下隧道穿梭不盡的人潮,在商品展示窗前好奇而渺小的觀光客,卻是全然不同的景象了。下午不到六點Simons百貨公司已經把主要出入口的門都反鎖了起來,我與其他人魚貫地從側門往外移動。「明天十點請早」門旁服務生友善地說著。

IMG_1250.jpg 相對於聖凱薩琳街上主流型商店街,Mont Royal周圍則是二手店獨立商店林立。住宅區與主要道路只有一店之隔,頗有遊蕩的感受。

這個街道井然有序、教堂四處林立的城市很難讓人感受到那段風華歲月了,三月時光來,更增添了一種蕭條沒落的寂寥感受。攝氏十度之於我已經是可以捨棄厚重外套的氣溫了(在波士頓年輕的學生甚至有時太早便迫不及待地換季),但蒙特婁人仍謹慎保守地著裝保暖,讓人只能想像隆冬時期全副武裝的當地人模樣。人行步道上已幾乎不見積雪,但處處卻是冬雪冰封摧殘的痕跡:讓人走路吱吱作響的細碎石子,地上潮濕的環狀深色印痕以及匯集而成的菸蒂頭。這裡的人就像是在三月隨時都還能夠冷靜地接受氣溫劇降的樣子。

IMG_1222.jpg從老城區港口遙望蒙特婁建築地標Habitat 67。

1980年代以後的蒙特婁不再是加拿大最熱鬧繁華的城市,工業慢慢外移、人口增加趨緩,漸漸轉型成服務金融產業為主。據稱,多倫多逐漸取代蒙特婁、一些跨國公司移出蒙特婁的原因之一是魁北克省方興未艾的獨立運動。將法語設為魁北克省唯一的官方語言,此一政策一方面保留了法語在日常生活的普遍性(還有對像我這種人來說,觀光價值),另一方面隨著英文在全世界的交易市場越趨強勢,加拿大其他城市則佔有著相對的優勢。法文與認同,成了既驕傲又憂愁的日常。在車牌上、平價紀念商品上,都可以看見Je me souviens這一句話,他全文是這樣的:「我牢記在心,我是在百合花(法國王室紋章花形)下出生的,在玫瑰花(英格蘭王室紋章花形)下長大的。」但你有可能是與法國人同信天主教與英國人講同一種語言的愛爾蘭人,也可能是跟以上毫無共同點的東亞移民。也可能是個像我一樣的過客,近距離地欣賞他們記憶保存的痕跡。

IMG_1216.jpg痕跡一:老城區的Maison Christian Faure受歡迎的千層派(millefeuille)。坐了七小時的巴士後的第一站,能夠吃到這個酥脆芳香的千層派,竟然已經有種不虛此行的感受。

 

IMG_1240.jpg痕跡二:朋友大力推薦的餐廳 Le Quartier General午餐選項煎牛肝。手掌大小的牛肝外層酥軟內部柔嫩,讓人食指大動。可能因為吃太好了,當天走了十多公里晚餐竟然完全吃不下。

IMG_1268.jpg痕跡三:Schwartz Deli 猶太移民傳統技法製成的醃牛肉三明治,足足有十層的厚度。

IMG_1260.jpgPikolo Expresso Bar。有糕餅店新鮮等級的可頌、蘋果派與司康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montreal 蒙特婁
    全站熱搜

    lo05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